电影《农民院士》举办研讨会 于荣光无我之境表演传递榜样力量

时间:2022-07-18 20:38:05阅读:1794
继《大地之子–蔡希陶的故事》《独龙之子高德荣》《走路上学》《九零后》之后,由“荣光组合”著名制片人蒋晓荣、导演于荣光联手打造的又一部主旋律英模作品—&m

继《大地之子–蔡希陶的故事》《独龙之子高德荣》《走路上学》《九零后》之后,由“荣光组合”著名制片人蒋晓荣、导演于荣光联手打造的又一部主旋律英模作品——电影《农民院士》于7月15日在京举办了观摩研讨会。

研讨会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主持,与会领导、业内专家、《农民院士》主创共同分享了该片创作历程,并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现实价值等角度对该片进行了分析和点评。片中,曾塑造“狼毒花”、关羽、木隆等众多经典角色的于荣光首次饰演科学家,便以亲切真实且不失戏剧爆发力的表演将“农民院士”朱有勇心系人民的大地情感和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诠释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仲呈祥、张思涛、陆邵阳、高小立等专家尤其对于荣光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盛赞于荣光演活了农民院士,与朱有勇的形象融为一体,罕见达到“无我之境”的最高表演境界,实现了电影和现实,真实人物和艺术角色的高度吻合。

重大价值:体现中华美学,以“对视”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农民装在心中。电影《农民院士》讲述了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扎根农村,科技报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片中,朱有勇院士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将课堂放在邻里乡间,用共产党员的赤子初心打开了村民们的心结,用沾着泥土的双脚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研讨会上,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李准点赞该片人物很新鲜、故事很真实、精神思想很犀利,在英模题材和科学家题材上有着明显的创新探索。“首先,它不是编年体,不是流水帐,围绕一段时间和蒿子坝这个村,时间地点高度集中,最考验创作功力。其次,这部影片呈现了一种对视,一方面是从朱有勇的角度来看扶贫,怎么帮助拉祜族兄弟脱贫致富。另一方面从拉祜族村民眼里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对视反差很强烈,互相支撑又互相突出,共同完成了主题。”李准认为,朱院士的荣誉写在大地上,写在历史上,不是只写在书本上。“他改变了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域的命运,让他们一步跨千年,从自给自足的封闭自然经济,跨越到现代产业,这个精神思想很犀利。”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从中华美学精神审美创造,多角度展现精神世界人格魅力的虚实结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宗旨三个方面做了全面阐释。他认为朱有勇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农民院士》以人民为中心,用电影艺术为时代楷模树碑立传,也为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整个时代画像、立传、明德,功不可没。影片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创作上践行了‘托物言志、于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极致、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审美方式,多视角展现了朱有勇的真实世界和人格魅力。”仲呈祥特别夸赞:“于荣光演得非常好,真实朴实到位,既不暴又不温,该激动的时候会激动。他能够为了心心相印去喝酒,一瓶酒喝下去倒在门前,一时不能理解的行为他也能忍、能够理解,真实演出了一个科学家的使命感、荣誉感和成就感。”

中央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张思涛指出,这部影片的艺术虚构和矛盾相得益彰。《农民院士》把朱有勇的一生和中间一段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朱有勇作为时代楷模最有光彩的一段。它的艺术特色是把矛盾写得比较充分——没想到扶贫这么难。整个作品有很好的艺术构思和思想闪光,以形象化语言表达,用行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思想。

“这部影片营造的真实一个是环境,一个是人物塑造,有一种深刻的精神思想力量”。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荣誉会长章柏青评价,从小的事迹中挖掘出一个大写的人,它有一种历史和现在的精神文化困境。“整个影片的呈现是以小见大,从一个小孔挖得很深,体现出大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有强大现实意义,体现了朱院士扶贫期间的精神价值。”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看完影片后,有三点感触:一个是事迹,二是民族团结,三是心灵画卷。脱贫攻坚已经取得胜利,但是乡村振兴正在路上,所以这个片子所反映的科技赋能对乡村振兴也有极大的启示作用。“我们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民族大团结大繁荣角度来讲非常有价值。不能把贫困留给下一代。影片从一个女孩渴望的眼神当中去描绘色彩斑斓的脱贫画卷,更新、更纯,也更美。”此外,他表示表演的最高境界是无我之境,就是实现了电影和现实,原型人物和艺术角色的高度吻合,于荣光做到了这一点。“片子最后,于荣光饰演的朱有勇和真实的朱有勇院士有个交汇,两个人拥抱,于荣光为朱有勇擦眼泪。塑造的角色得到了现实中原型人物的认可和感动,这是于荣光表演上的最大成功。”

创作特色:真情实感诠释农民院士,孩子第三视角独特展现赤子情怀

致敬时代楷模,传递榜样力量。《农民院士》导演兼主演于荣光回顾创作历程,表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这部影片的主题思想,拍的是一种对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做出贡献的精神。于荣光回忆了拉祜族村民送别朱有勇院士那场戏,“我们拍的时候请了100个群众演员,结果来了3000人。他们都是自发拿着家里的鸡、腊肉和酒,唱着歌来送别。那首歌叫《实在舍不得》,水有多高,地有多长,我舍不得你走,这是简单的一首歌,他们就在那唱。此情此景,二十多个来开会的科学家都不开会了,全站在那感动哭了,感情特别真挚。”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表示在创作上,这是一部最不新闻化的英模题材片,以一个小女孩的第三视角叙事,很讨巧,也容易撞击成人的心灵。它将人物的人格魅力与生活的质感,情感的温度完美结合,并将朱院士真实的精神世界与艺术虚构情节得以有机铺陈,信息量大,文化元素丰富,堪称是一部散文化、歌舞化的英模电影。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处处长王纯同样认为女孩的视角很独特,“小女孩的爷爷曾经试图带领全村人奔向幸福和小康,但是被困难所打败又回归到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他是保守主义者的一群人,和院士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群人形成了天然的矛盾对抗。在这种矛盾变化中,影片用孩子绘画的方式去感受,去展现变化,非常独特。”

《当代电影》社长兼《中国电影报》社长皇甫宜川认为《农民院士》成功塑造了朱有勇院士的形象,展现了一位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的信念和行动,更呈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对人民和民族的深深情感,对培养他的大地和人民的回归。同时,这部影片采取了双视角叙事,既表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为民情怀,又深化了扶贫的主题和意境。两个视角交织起来揭示了这位院士的精神世界。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表示这样一部视角独特、情感丰富、表演细腻、生动感人的影片很好诠释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他总结了四点感受:“一是扶智与扶志相结合;二是写意与写实相交织;三是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相衬托;四是科学技艺与人文精神相辉映。科技工作者,只有把个人的努力奋斗与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与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价值的体现和精神的升华。”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 选择主题 ==--